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动力 90后当匠人大有可为

admin 14 0

优惠价:¥

原价:¥

【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新匠人】

传统手工艺佳作,充分展现华夏辉煌的历史底蕴,完美体现民族的精神风貌,能够提供审美愉悦和艺术启迪。然而,由于市场发育不足、掌握难度较高,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员普遍年纪偏长,青年群体鲜少涉足,造成许多传统技能面临断层,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。

当今,部分守旧的工艺行业中,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九零后“新匠人”。

姚兰是一位苏州籍的90后,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,并且创办了一家知名的苏绣设计公司。她带领的团队里,有八位同样出生于90年代的同龄人。这些成员都拥有国内顶尖艺术院校的美术或设计专业背景。姚兰的母亲姚建萍,作为苏绣领域的杰出代表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苏绣)的传承人。在姚兰看来,母亲是她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。姚兰幼时便对刺绣很感兴趣,不过因为母亲声望很高,她起初不想做和母亲一样的事。等她长大些,她意识到,各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,母亲在她那个年代已做到最好,但这不代表年轻人没有用武之地。

姚建萍对苏绣的一项重要成就,是她将油画、摄影、雕塑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,同传统刺绣的针法融汇贯通,促使传统苏绣实现了显著的进步。然而那一代人未曾接受过美术学院的专业教育,他们的长处体现在技艺的精湛纯熟,而我们的强项是有绘画基础和现代设计理念。运用现代设计思维来转化传统手工技艺,正是这批90后人的特长之处。这件名为《丝绸之路》的巨型苏绣作品,出自设计师的独立构思。起初形成构思精巧、纹样雅致的底稿,随后由苏绣艺人的灵巧双手精心制作,最终成就了令人惊叹的艺术佳作。姚兰表示她深信设计价值将持续提升。她认为,唯有借助设计,匠人方能迈入艺术家的境界,作品也因而具备更高的价值。姚兰表示,当前苏绣设计尚处萌芽阶段,不过,这恰恰是年轻一代投身苏绣事业,能够充分展现才华的黄金时期。

和姚兰如出一辙,90后福建的石雕师陈滢也是出身于雕刻世家。他最近被推选为寿山石界十位杰出青年雕刻师之一,他的舅舅是玉石雕琢领域的泰斗刘传斌。自幼受到舅舅的熏陶,陈滢很早就对寿山石雕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大学毕业后,他意识到自己更擅长从事细致入微的雕刻工作。在舅舅的悉心指导下,他逐步掌握了寿山石雕的专业技艺。陈滢表示,除了石雕手艺,她还钻研了国内外设计理念,涵盖色彩搭配和题材构思。所选创作主题比以往传统样式更加多样。过去雕刻多以仕途亨通、财富增长为内容,如今,许多贴近日常生活的主题也常被采用。

硖石灯彩属于浙江海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费志涛是一位90后,从事硖石灯彩的制作已经长达十年。他于十一年前进入海宁市职业高中的灯彩专业学习,当时由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寿斌杰负责指导,从而初步接触了这项传统技艺。后来,他向胡金龙、孙杰等众多硖石灯彩名匠求教,被这门技艺精妙绝伦的“八大技法”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深深打动。如今我们改用LED照明替代旧式光源,这样既节能又安全,视觉效果也更好。过去这门绝活鲜为人知,得益于网络的普及,硖石灯彩声名远播,覆盖全国。借助网络销售平台,这门手艺得以走进千家万户。从事这项技艺以来,自2008年算起,同领域中他是唯一一位出生于九十年代的人,直到最近,一位海宁市职高灯彩班出身的师妹加入了他所在的机构,从事这项技艺的年轻人数量便提升到了两位,尽管前路充满挑战,费志涛传承这门古老手艺的决心却十分稳固。

陕西一位名叫彭方的90后,正从事着历史悠久的烙画技艺,这种技艺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件上烫出痕迹来创作图画。当初决定从事这门手艺时,他的家人并不赞同,期望他能找一份更安稳的职业。后来他开了一家小店,经营状况慢慢好转。随着家人对烙画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,他们渐渐对他所选择的道路表示了肯定。

过去,烙画多以山水、梅兰竹菊、观音等传统图案为主,而今几乎各种主题都能创作,例如逼真的人物肖像、可爱的卡通形象、临摹的书法作品、建筑风格的画作以及富有想象力的插画等,题材选择极为丰富。在绘画载体方面,材料运用也变得多种多样,像木头制品、牛皮制品、笔筒、木质记事本、牛皮制作的钱包、卡套、手机套等,均可作为绘制对象,用途十分广泛,彭方这样介绍道。

年轻人接触传统手工艺术并不普遍,不过这些90后为传统手艺注入的不仅是新鲜血液,还有诸多新思想、新方法,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传统手工艺术重现光彩。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