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3月2日,这位曾被尊称为“世纪管理者”和“全球第一CEO”的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·韦尔奇,结束了其84载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涯。他倡导的领导理念与管理技巧,包括核心价值观、追求“数一数二”的战略目标、“无边界”的工作理念、“活力曲线”的管理模式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及“六西格玛”的质量管理方法,已经在众多中国企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尽管通用电气(GE)的辉煌不再,对其评价也引发了“盛时因韦尔奇,衰时亦韦尔奇”等正面负面交织的争议,然而,我认为,韦尔奇仍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值得深思、品味和汲取的管理智慧。
多元化与控制力
在杰克·韦尔奇执掌GE的时期,该公司一度被誉为全球多元化经营最杰出的企业,是产融结合的杰出代表。这一成就正是其当时备受赞誉的核心所在。
韦尔奇于1981年刚履新不久,便迫不及待地拜访了管理学界的巨擘德鲁克,他向德鲁克请教:“我该如何驾驭GE旗下那上千家企业?”显而易见,面对通用电气这头庞大的巨兽,他心中充满了对失去控制的忧虑。
事实同样证实,韦尔奇所倡导的多元化是受到一定限制的。在他刚刚成为GE的CEO之际,韦尔奇果断地削减了他认为无法达到行业领先地位的业务。在他担任CEO的短短不到5年时间内,他已经成功出售了150家公司。
随后,即便韦尔奇将业务版图拓展至咨询、传媒、金融等多个服务领域,其员工规模却并未显著扩张。人们普遍认为,在担任通用电气CEO期间,韦尔奇的辉煌成就之一便是成功收购了众多具有价值的企业。然而,他却坦言:“不,我认为我对公司最大的贡献并非这些收购,而是果断地拒绝了至少1000个看似极具投资潜力的机会。”这一表态充分展现了他扩张策略上的审慎态度。
韦尔奇将银行业务、租赁服务、保险领域、信用卡业务以及次级贷款等多元化业务纳入了GE的版图之中,这使得GE Capital在那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。与此同时,金融业在GE的整体业务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,几乎占据了其半数的市场份额。
遗憾的是,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GE遭受重创,原本热门的金融业务转瞬间变成了棘手的难题,随后不得不逐步进行剥离。到了2018年8月,GE终于宣告重返电力、航空以及医疗这三大传统领域。然而,此时已经为时过晚,荷兰的飞利浦、德国的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已经迎头赶上,开始侵占GE的市场份额。GE因此从巅峰跌落。但笔者以为这笔账不能算在韦尔奇头上,这是后话,暂且不提。
决策与集智
众多人或许会想,像韦尔奇这样的商业巨头,必定是极具权威和专断的,然而事实却截然不同。他曾言:“若通用电气的所有决策都仅由杰克·韦尔奇一人决定,那么这艘庞大的航空母舰恐怕在一小时内就会沉没。”于是,他将自身比喻为海绵,表示“汲取并优化每一个优秀的想法”。
在GE,他实施了“公开交流”的策略,促使公司全体员工毫无保留地提出看法,揭露问题,并积极提出建议。为此,遍布全球的GE分支机构需定期举办员工座谈会,力求各级管理人员尽可能参与其中。在这些会议上,不论是从高层领导到一线员工,每个人都畅所欲言,消除了上下级之间的界限。
韦尔奇还提出要求,经理们需在讨论会上提出的建议得到现场及会后30天内的全面回应。为确保交流的真实性和深入性,GE有时会邀请大学教授等外部专家担任讨论小组的辅导顾问。
韦尔奇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最可信的创意,采纳了他所谓的“深入基层”策略。他每周都会深入一线,每年还会与数千名来自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面对面交流。
在参与基层会议时,他往往选择沉默,全神贯注地聆听,以便让其他人能够畅所欲言。他透露,自担任CEO以来,他一直致力于深入思考,以此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获取灵感的源泉。在他看来,GE在其任期内所经历的深刻变革,民主决策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一位卓越的领导者,未必是提出最多创意的人,而是擅长收集和采纳恰当建议的人。他是一位融合了智慧与洞察力的领导者。
领导与赋能
韦尔奇抵达我国时,有人向他提问:我国企业高层普遍缺乏哪项关键能力?他的回应是:我国企业家或许难以激发员工的斗志,需更多地从下属的视角来思考问题。此言一出,众人多少有些不认同,因为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道理,而他们所渴望听到的却是深奥的“秘诀”。然而,韦尔奇却强调:“这确实是基础常识,但关键在于你必须亲自践行。”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:那些看似容易理解的道理,实际上许多人并未真正实践,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非易事。对此,我们不禁对韦尔奇的洞察力表示钦佩。
东方的传统管理模式在管控方面似乎更具优势,却不太擅长激发员工的积极性。韦尔奇又是如何突破这一局限的呢?他鼓励员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,让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。这样做不仅能让员工贡献自己的智慧,更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。员工们因受到重视和赋予自主权而感到被接纳,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。
韦尔奇激励他们大胆地展现自我,积极争取领导的认可,“给予他们胜利的契机”,如此一来,他们便能体验到成就的喜悦。与此同时,这些举措还能为团队塑造一种成功者的风范——那就是自信。
通常人们觉得员工培训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。然而,韦尔奇却持有不同的看法,他认为在GE,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高层领导,也贯穿于每一位基层经理,他自己也不例外。他曾这样表达:“一个优秀的CEO同样是一位出色的教练。”他将自己比喻为“一位园丁”。他坚持每两周都会前往自己创立的克劳顿管理学院授课,这一坚持已经持续了整整20年,从未间断。
与大众对企业竞争力的看法相异,韦尔奇提出:“企业能否有效学习,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迅速付诸实践,这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所在。”
因此,他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巨大,坚信“花费十年时间来培育一位优秀的经理人并非过长”;在他领导通用电气期间,用于培训的资金占员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竟高达4%,远超美国政府所推荐的最低比例1.5%。
韦尔奇指出,若管理者对员工过多指手画脚,培养出的将是一群看似顺从却敷衍了事的人。他进一步阐述道:“当我察觉到干预能够带来显著效果时,我会严格管理。而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干预并无成效时,我会选择放手,让员工自主行动。”这番话隐含的意思是,在关键时刻,他勇于将权力下放。
管理者常常忧虑下属工作表现不佳,对此,韦尔奇回应道:“自他们获得授权以来……有许多事情,管理层未曾料及,然而员工不仅想出了这些点子,更是无声无息地将它们付诸实践,并成功达成目标。”为了赋予下属更广阔的施展空间,韦尔奇提倡一种名为“计划性机会主义”的管理观念,即不采用详尽的战略规划来指导业务,从而让下属能够灵活应对。
韦尔奇退居幕后之后,有人向他询问担任CEO期间最感愉悦与最感痛苦的经历,他坦言,最让他欣慰的是见证团队成员的成长,而最让他痛苦的是不得不进行人员调整。这背后的原因,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言——在成为领导者之前,成功主要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相连;然而,一旦成为领导者,成功便与他人的成长息息相关。他自豪地表示:“我们是一个培育人才的摇篮。”显而易见,韦尔奇始终在竭尽全力为团队提供全面的支持,其卓越的赋能能力使他被誉为赋能领域的专家。
掌门人与制度
企业之兴衰,究竟源于掌门人的决策还是制度的支撑?这一议题在中国管理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,众多人士开始意识到制度的关键作用,普遍认为优越的制度是保障组织繁荣昌盛、基业永续的基石。对此,通用电气(GE)长达百年的兴衰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。
在杰克·韦尔奇接任之前,GE已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;在这一平台上,韦尔奇积极拥抱并推动变革,视其为一种充满激情的探索。他精准捕捉机遇,让GE迅速崛起,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美国的一个标志。然而,在他致力于挑选继任者、准备交接班的最后两年,世界逐渐迈入互联网时代,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初现。
韦尔奇虽常告诫GE全体员工变革的脚步不可停歇,然而变革的具体方式却因人而异。在此领域,他的继任者们似乎只是在其基础上稍作补充。面对GE的困境,杰夫·伊梅尔特的做法与韦尔奇如出一辙,他既大刀阔斧地出售资产,同时又频繁地进行收购。
根据数据统计,在其担任职务的时期内,共实施了大约380宗收购,同时处置了约370项资产,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整顿,然而并未取得预期效果。伊梅尔特模仿了韦尔奇的策略,却未能复制其精神内核。伊梅尔特似乎未能察觉到新产业革命浪潮的汹涌,在当前几个热门的行业趋势(例如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自动化设备)中,GE并未取得显著的成绩。截至2017年伊梅尔特离任之际,新任的CEO约翰·弗兰纳里对GE的境况直言不讳地称之为“难以容忍”,然而他却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。
2018年10月,GE大胆地从外部引入了CEO劳伦斯·卡尔普,这一举措显然是对他创新理念和变革能力的期待。然而,时至今日,我们并未观察到他能够力挽狂澜的迹象。我们翘首以盼,他能像当年的郭士纳那样,重振IBM的辉煌。
韦尔奇历经20年将GE的规模从1提升至10,而他的三位继任者,在相同的时间里,却让GE的规模几乎从10缩减回1。
伊梅尔特曾对自身的不幸运气表示哀叹,但这样的理由显然难以成立,因为实际上他的机遇似乎更为丰富和优越。
说到底,还是人自身的问题。
2009年,马云及阿里巴巴的高层管理人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踏上了对伊梅尔特领导下的通用电气的探访之旅。然而,他们惊讶地发现,通用电气在谈论使命、愿景和价值观方面显得相当低调,而且也不再坚守“271”的评估体系。在感到失望的同时,马云大胆预测,十年后通用电气将不再是昔日的通用电气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他的预言竟然成真。
在对通用电气衰败的回顾中,部分人士指出韦尔奇埋下了导致“通用电气覆灭的伏笔”,被视为引发这场灾难的“首要责任人”。其中,对GE金融化进程的批评尤为激烈。
作者认为,这或许过于严苛。韦尔奇最初踏入金融领域,实乃时代所驱。从历史的角度审视,他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确实有些过度,但很难断言这是错误的选择。继任者们缺乏远见,未能顺应时代变迁,这并非韦尔奇的过错。
此外,对于韦尔奇的一个主要争议点在于他的短期行为倾向。汤姆·奥博伊尔在其著作《不惜任何代价》中对他进行了批评,指出他“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”,为了取悦华尔街而人为地推高股价。然而,事实并非完全如此。韦尔奇在担任CEO的第二年就曾明确表示:“对企业而言,应当树立‘所有权’意识,将其视为个人资产进行管理。”自那以后,他一直在公司内部推崇“所有权感”的理念。在2004年,他向中国企业家强调:“身为企业的领导者,你务必使投资者与股东信服,坚定地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。”
由此可见,韦尔奇并非单纯取悦投资者与股东。然而,客观而言,难以彻底消除韦尔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追求短期利益的嫌疑,这亦是职业经理人制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。在马云卸任之前,他在阿里巴巴大力推行制度创新,正是为了尝试解决这一困境。
GE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:即便制度完善,也无法确保一个组织永葆活力;而领导者的积极性、创新精神和变革能力,则是必不可少的,不可被替代的。在柯林斯撰写《从优秀到卓越》的过程中,他注意到,那些成功实现从普通到卓越的企业,无一不是拥有一位“第五级领导者”。
然而,或许柯林斯未曾预料到,他先前精心挑选出的那18家被视为“具有远见”的企业以及11家曾从普通走向卓越的企业,在掌门人更迭之后,其中不少企业最终走向了衰落。
业界对于企业制度与领导者哪个影响更大的讨论,常常陷入一个认识上的误区,即错误地将二者都视为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,然而实际上,将二者独立审视,它们都仅是构成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。一个合理的制度是企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石,而要凝聚团队、推动组织创新以及指引企业方向,则需要一位称职的领导者。
领导与制度间存在着相互牵制与推动的紧密联系:若缺乏健全的制度,便难以培育出卓越的领导者;反之,若缺乏卓越的领导者,即便有完善的制度,也往往流于形式,难以发挥实效。故而,只有杰出的领袖与完善的制度相结合,企业方能实现伟大的成就。
2000年,《财富》全球论坛在上海召开,在会上,韦尔奇与一位与会者就即将到来的退休话题进行了交流。他表示:“我所取得的成就,将取决于我的接班人在接下来的20年内如何推动公司的发展。”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接任后的通用电气并未为韦尔奇增添光彩。
为何他种下了“龙种”却只收获了“跳蚤”?他究竟算得上是胜利者还是败者?这或许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,正如英国管理历史学家斯图尔特·克雷纳曾经指出:“在管理领域,并无定论,唯有持续的探索。”
作者系领导力培训师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